浩 2013. 04
這幾年來, 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報導, 又有高科技新貴, 放棄台北的高位, 及年薪數百萬的收入, 投入東台灣山林海邊, 過著農耕原野悠哉生活, 尋求鄉村自在日子. 在現代經濟社會和功利主義盛行下, 大多數人, 都為著追逐名利, 而奮不顧身. 卻有一些異數, 反其道而行. 不為已到手名位高利賣命, 願去尋求回歸大自然清新空氣和綠草泥土的安逸. 確是有智者的一種醒覺. 上個月,有一次機緣, 到台東靠近池上鄉海岸山脈的山地, 參訪所稱的 [森林博物館] . 是一位原住民, 為不讓一塊原住民保留地, 被財團收購, 而獨資出錢併貸款, 買下這塊保存原始山地面貌的山林. 維持原有山地原住民的風味. 在這塊山區, 沒有現代化的設備. 沒有電力, 沒有自來水, 也沒有新開道路. 有幾間早年原住民的簡陋草屋. 要參訪的遊客, 需先把車子停放在山下部落地方. 再轉乘接駁車, 往山上. 約二十分鐘, 到達所謂 [森林博物館] . 從半山上往下瞭望, 一片青翠山林和花東縱谷原野. 確是景觀雄偉. 負責人是當地原住民, 阿力曼君. 身穿原住民服, 腰襲番刀, 有一份氣派, 親自接待. 解說他保護這塊原始山地的理念. 台灣許多好山好水, 在開發經濟的美夢裡, 被糟蹋殆盡. 他為保留這塊淨土環境, 投入全力心血, 來維護. 阿力曼首先帶我們在原住民草屋裡, 體驗原始竹籤烤肉和原住民午餐, 都是原始炭火燒煮. 之後帶大家走入原始森林, 體會山林原貌 .行走山區裡, 彎曲步道, 只見到古老林木. 根莖盤踞, 山坡起伏上下, 費一番力氣, 攀爬樹根, 側身石縫窄路, 樹蔭蔽天. 約四十分鐘, 走過一個步道, 經歷一番驚奇. 確實令我驚見, 在離台東市區一個多小時途程, 卻有這種原始山林景觀存在, 要不是有心人阿力曼君的遠見膽識和堅持, 這個地方, 在當今標榜觀光開發的熱潮裡, 早已被整修得面目全非. 真的是不容易存在的 .
上面的事例, 顯示在二十世紀末期和二 十一世初期 , 雖經濟不斷發展開發下, 已呈現富裕的社會生活, 普羅大眾也大都能享受經濟成果. 但又因經濟開發的代價, 對環境的衝擊破壞, 和參與的人, 必須付出心力, 體力, 時間來交換. 有些人開始醒覺, 為了環境保護和尋求清靜安祥的生活, 必須跳脫混雜的繁華競爭社會. 這種現象, 就像當前我看到的一本書名為 [美好生活 貼近自然 樂活100] . 內容所敘述的狀況. 早在二十世紀初期, 在美國有一對夫婦, 是高級知識份子,
大學教授, 為了觀察到, 當時經濟環境的發展過程, 顯現的資本主義功利追求所引發的禍害, 對當代新文明的省思 , 而毅然脫離那種紛爭社會, 拋棄城市生活, 尋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 回歸大自然懷抱, 靠著雙手和理念, 建造農耕園地, 經營自給自足, 清靜健康, 幾乎不必用錢的生活. 開創回歸自然生活運動的先驅. 古今中外, 不論時間地域, 總是有一些見識理念相接近的人.
[美好生活貼近大自然樂活100] 一書, 是美國作者--海倫, 聶爾寧. 史考特, 聶爾寧[Helen Scott Nearing] 夫婦所著作, 他們是美國賓州大學與俄亥俄州托里多大學教授,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 出於愛與理想,
相伴遠離美國紐約市的繁華喧囂, 隱逸到窮鄉僻壤間,展開他們歷時一甲子的農莊田園生活, 以素食, 自給自足, 倡導社會正義與和平主義. 體 現了一種質地真樸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開創回歸自然運動的先驅. 作者將其本身實際生活作息體驗, 有系統的記述, 並就開始進行時的生活規畫, 和動手拿起鋤頭, 工具. 蹲下膝蓋, 與泥土雜草接觸的感覺. 親手建造生活住宅房屋, 運用自然有機資源, 種植農作物.陪伴花草農作物成長到收成.
享用蔬果食物的喜悅, 充分享受那種自在, 均衡, 健康, 清明的身心生活. 在每一章節裡, 作者將心境世界, 和體會與經驗, 詳細描述, 讓讀者也能共鳴和想像. 不論是蓋一棟石頭農宅的應該遵守的通則, 或培養有機肥美土壤的步驟, 及一年四季新鮮食物供應與儲存, 讓人吃出健康. 和建立穏定感與安全感的裕如生計. 並建造一個與大地環境相接和的永續農莊, 讓它一直維持其風格不變幾十年. 這些體驗在七,八十年前, 就能提出這種見解. 而配合當今的世界環境, 確實讓我們, 佩服這對教授夫妻的前瞻性理念, 對遵重大自然環境, 享受清淡平和的生活, 至今仍是一直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期待 .對當前普羅眾生, 確是有重大啟示.
歷經將近一個世紀來, 大地環境, 並不是隨現代科技進步, 或經濟的發展而受到更好的保護. 反而對環境資源的揭取益加激烈, 而破壞與污染, 更加嚴重. 在這現代化社會生活裡, 卻是更加繁忙勞累. 這跟本書作者 史考特. 聶爾寧的年代,
似乎沒有很大改善. 響應回歸自然生活, 仍然是一些內心有體會的人, 才會有所行動. 但是對大地環境的關懷和保護, 的確,
已有許多人更加以關心.這也是一件可喜的事. 世事繁雜, 千頭萬緒. 要享有寧靜悠然的生活, 和對大地環境的關愛維護, 更需要大家共同體認與努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