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敘序真相 讀書心得

   2013.10


       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世界, 近幾十年來, 深深感受到這個地球環境正在改變, 全球性自然災害, 發生頻繁. 地震, 海嘯, 暴風雨災害, 洪水, 土石流, 山崩以及乾旱, 炎熱高溫或凍寒冰冷災害等, 似乎都比往常更嚴重, 更極端. 世界各地區, 時常傳出各種災情的重大損失不斷, 使人觸目驚心. 更有人恐慌的以為, 地球是否要毀滅了, 世界末日是否要面臨到了. 這些現象,有人會意識到, 是否因為人類活動行為, 所製造的二氧化碳, 引發的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而造成的. 尤其近年來媒體的報導,和學術界, 與一些意見領袖人物, 如電影,[2012],情節,和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 所發表的 [不願面對的真相] 等訊息, 都強調[全球暖化]的議題. 但是現今的地球環境的變化, 是否僅是單純的 [全球暖化] 的問題嗎? 是不是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我們不知道? 這應該是一門很專業精深的領域, 需要我們去探討, 去追尋的.

        最近國內有一位多元學者--[林中斌] 先生. 著作一本探討當前地球環境, 所面臨的災變問題. 以很寬廣的角度, 專業的內涵, 精心整理, 分析條理而書寫大作-- [大災變---你必須面對的全球失序真相] . 以中國人的筆觸, 深入淺出的詳細解說, 我們前所未知悉的地球表面, 地球內裡的結構, 地磁現象與地磁變動和宇宙太空與太陽, 對地球內外環境影響的探討. 附之圖表與權威性統計資訊, 令人研閱時, 深受感動和收益良多 .書裡它對我們地球環境, 建立一種破舊立新的觀念,和全面的科學思維. 以理性來思考, 我們面對的地球環境問題. [環境暖化] [人為的暖化] [自然的暖化] 各有不同的影響, 如全球災變, 有來自地面以下, 有來自地面, 有來自太空, 也有來自不明原因. 又如地球南北極也分為[自轉南北極], [地理南北極],[地磁南北極]. 尤其磁北極的發現, [磁極翻轉] 的研究, 與其對地球生物活動生存影響的多項問題, 更是近代科學重要探討的觀念. 地球結構的四層, [地殼] [ 地幔] [外核] [內核] 的解說 ,讓我們能清楚的瞭解地球運作基本原理. 此外, 對太陽活動的基本現象,和太陽磁爆引發的地磁風爆, 與太陽黑子活動情形, 讓我們見識到, 太陽不止可愛, 它更可敬, 甚至可畏. 另外, 談論到來自太陽系外的銀河太空磁場, 相互影響的現象, 更是講解太空科學的新領域. 本書裡, 細細解說, 從地球表面的各種環境災害情況, 由當前地球環境的真相, 和會影響氣候變遷的外部因素來探討, 雖然很專門的知識領域, 但卻是能給人深切認識和瞭解,真是令人敬佩.作者從各種資源研究分析後,,整體探討各類地球災變現象,和可能的深層原因後,所獲得的結論, 我覺得,可供給普羅大眾一個清新的概念:

        -地球目前面臨的氣候危機是氣候極端化, 而全球暖化只是氣候極端化的一部分.全球暖化不能解釋所有災變, 其他災變尚有生物失衡,太陽風暴,以及不明原因.全球暖化來源有太陽活動及人為活動, 前者為基礎因素,後者為添加因素.如果人為燒碳不減少, 大氣二氧化碳將繼續上升, 這才是地球生靈最大的危機.全球磁變是科學事實,可能和太陽活動變化有關. 但受關注程度不如全球暖化.太陽活動觸發地震和火山活動方式. 可能是通過太陽對地磁的影響.氣候極端化, 生物失衡, 生物迷途, 人心浮躁行為, 可能與地球磁場弱化有關.地球各類災難終極的源頭, 不能排除來自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和大宇宙.


        地球的誕生已有45.5億年, 而人類活存在地球, 大約有 4萬年. 人類在地球上, 原本也僅是各種生物活存種類的一種, 和其他動物植物一樣, 生長活動. 只是因緣際會, 人類有比較發達的腦筋, 發現使用火苗, 改變飲食方法, 並且不斷演化. 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社群,幾千年來, 一直在人類群族聚集, 發展出統治,國家,宗教, 引導人類進步. 並在這個地球世界, 拓荒開闢建設, 使人類社群建立新的風貌, 也成為地球世界的主宰. 尤其近幾百年來,人類聰明的頭腦發現, 電力的使用, 發明人造動力替代人力, 改善工具的使用, 增加物品的生產. 電登的發明, 使這個世界日夜光明. 學術科學的進步, 促使經濟不斷成長繁榮, 電腦的發展, 現代新科技的突破, 現今的世界, 已是前所未有的興榮. 但是, 人類為追求更好的生活, 不斷過度使用消耗大地資源, 也製造巨量的廢棄物, 二氧化碳,破壞大地環境, 現在才開始警覺, 大地環境的改變, 氣候變遷, 和自然環境災害的增加. 有人開始檢討人類的開發行為應該節制. 至少對地球環境的維護, 已漸漸深入人心, 成為當今的普世價值. 雖然從各項資訊瞭解, 地球災變的原因綜錯複雜. 但是身為地球人, 應該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來維護我們生存的地球環境, 願它能永續長存.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水資源地圖 讀書心得

     2013.09


       地球上的 [], 滋養地球上的動,植生物.它是一切生命泉源,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依賴要素.[]是上天掉下來的禮物,給這個地球生命活力.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水塘,汪洋大海裡,充滿 [] ,雖然海洋裡的鹹水,佔全地球的水大部份,也有它的用途.但土地表面上的淡水,才是生物的主要需求.原本水是那麼豐沛充足,可供應這個地球動,植生物的使用,天上下雨,匯集成河曲,從高山峻嶺蜿轉而下,流向大地,成為溪河,湖泊,滋潤草地平原,無私供應生長地球萬物.但是幾千百年來,地球上動,植物.依其生存本能,各取所需,或遷移調整用水,尚能維持一種生命繁衍的平衡.但自從人類文明開始發展,對水的使用與控制,產生了很大的變動 .[] 因為在地球上分布的差異很大, 年雨量從十幾公釐,到幾千公釐不等.而且一年四季變動不同.也就無法充分的供應各方 [] 的需求. [] 對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很重要的生存要素. 近百十年來,水資源問題,已是世界性的課題.主要是人類用水需求不斷增加,而各方面爭奪的手段方法,日益激烈,所產生的問題,更為複雜.

      地球上的水,不斷在變動.太陽的熱能,將水從陸地和海洋蒸發,由液態轉變成水蒸氣體在大氣中,水氣凝結成水滴,最後成雲至雨,降落大地.由於地球大地型態不同,或高山,或峻嶺高原,或沙漠地帶,或平原.有的雨水會匯聚成河川,溪流.有的會消失在沙漠裡,有的在高山凝結成冰.上天下的雨水,各有不同歸屬,能供給大地動,植物使用的,也各不相同 .從統計上來看,全世界的水量,從來不曾改變.但只有 2.5%是淡水,而當中超過三分之二,無法供人類使用.是冰封在冰川雪冰層,和永凍土中.技術上可使用的淡水,僅有一小部分,是地球表面剩下的,就要到地下的含水層尋找.還好人類是有智慧的動物,恆古以來,就能運用技巧能力,來獲取珍貴水源.如築堤建壩或建造水庫,引導水流儲存用水.最近我到大陸新疆敦煌旅遊,參觀當地古代的 [坎兒井] 引水工程,早年先民就知道,沙漠地底下的潛藏水源,並運用技巧,開鑿水道,開發引導水流,供給農作物和人民生活用水,真令人敬佩.

      當前地球上的 [] ,供給分佈並不均衡,受地理環境限制差異極大,水資源問題,已是全球性的問題.如前法國法蘭西學院終身院士,艾瑞克 .歐森納 [Erik Orsenna]先生大作, [水的未來] .深入探討有關水的趨勢,和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對水源及用水的態度與策略,關心水的用心,使人印象深刻. 現在又有一本 [水資源地圖] 的書,是作者瑪姬.布拉克   [Maggue..Black] 和珍奈特. [Jannet King]共同合著.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對世界上水資源的分布,水的使用途徑,水的環境壓力,水污染,與水的未來.詳細以地球區域,分別深入解說,讓人閱讀時,除能深刻瞭解水的相關問題外,對水資源的關懷,更產生極大共鳴.

      我們都認知,[] 是有限的資源,雖然說全世界的總水量,從來不曾改變.但是由於地球上動,植物需求用水一直在上升,如世界人口增加,都市人口集中,現代生活飲用水及衛生用水,需求量快速增加.另外工業經濟生產所需要用水,也急速提升.農業灌溉用水等.使水資源的需求不斷上升.而地球上的水資源分配,原本就不平均,供水短缺,就一直存在.尤其近幾年來,因地球大地環境的變遷,雨水雨量的降落,有很極端現象,而且不斷重演.有些地區久旱無雨,農作物枯萎,使人無水可用.有些區域,又突降豪大雨,讓成水災.過與不及,都是令人頭痛問題.這本 [水資源地圖] 的書,就從世界上的地圖區域來劃分,幾個角度來探討.

    . 有限的水資源: 地球上的總水量資源,鹹水佔 97.5%淡水只佔2.5%.而總淡水中,可用水只佔0.4%.地下水佔30.1%,可用水冰封在冰川高山積雪冰層裡有69.5%.全世界可用的水資源確實並不多.從地圖上水源分布地區與缺水地區,普遍存在.另方面水的使用與分配,受不停的需求增加,而致相對供應不夠,造成缺水現象.進而為爭取水源,地區間,甚至於國家之間,也常為河流水源問題,產生衝突事件.

    .環境壓力:氣候氣溫的變遷,是會影響降雨量,降雨地區,與河水流量和淡水供應.而且急驟暴雨,只是造成水災,對水源儲存,常無所助益.另外都市生活,已成為世界人口的主要生活模式,越來越多的人口,從農村移往城市和都市定居生活.這對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需求,產生莫大壓力.此外,世界上的幾條主要大河流之水流,也受到截流建造水壩,而改變環境生態 .

    . 生活用水:人類生活用水,包括飲用水,食物用水,居家用水,衛生用水等.是現代生存不可或缺的.而且不安全的生活用水,會滋生病媒,散播疾病,因此,有充足的水源,和乾淨的用水,是現代人類生活重要挑戰.也各地區政府施政的主要任務.

    . 經濟生產用水: 世界上的水資源,不僅是人類生活用水所需.更且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食物,和生活各項用品生產製造所需要.地球上約有 70%的水用於灌溉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耕地,不能只靠降雨來維持,農民需要從河流,湖泊,地下水來引水耕種.農耕用水已不足.尚有維持經濟發展的工業生產用水,需求更不斷增加.還有水力發電的能源用水.內陸養殖漁業用水,航運與休閒設施用水等, 都是急速增加.經濟生產用水都不能短缺.

    . 受損的水:大自然的水,本來有其自行淨化能力.但是近百年來,人類過度的破壞,將一切的污染物,如人類排泄物,工業廢水,有害廢棄物,化學污水等等,無情的往河流,湖泊大地丟棄,污染環境也損壞水源,真是使人嘆息.全世界各重要河道, 幾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污染.地球上的水資源,原已不足,還受人為損害,確是值得審思.

    .未來的水:當前全世界沒有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例甚高,水資源的爭奪,可能也是未來不同地區國家間,紛爭的問題. 如何妥善處理解決, 是一項重要課題.從歷史的經驗來看,當人們需要合作共享水源時,通常都能夠順利達成任務.國際間要建立起受到尊重且有力的體制機構,以協調相互競爭的需求.當然各地區的政府機構,對水資源的維護和整合管理,也是非常重要.

      最近所閱讀兩本的有關 [] 的書, 一本是 [水的未來] 一本是 [水資源地圖].都是關心我們生活上,最重要的 [] 資源課題. [] 資源是大眾所需用的公共財,要使它能永續的提供使用,必須有完整的保護與管理,而這些管理機制,也需要政府機構和全民,來共同努力和維護.世界上,不同地區,國家,各有不同的 [] 資源條件.也必須因地制宜.記得像新加坡城市型國家,它們能普建水庫,對廢水回收利用與海水淡化等方案,來維持 [] 資源供應,像中東,杜拜及阿杜達比沙漠地區國家,以石油賺取的財富,發展海水淡化工程,供應國家人民生活需要的淡水.當然,最重要的是,普羅大眾要珍惜保護 [] 資源的維持.不要浪費用水,不要破壞 [] 資源環境.共同支持 []資源整合管理,能讓水資源永續維持發展.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讀書心得

      2013.08

    我們生活的地球環境,正面臨氣候變化無常時代.現在正是炎炎夏天,全球各地區,都遇到異常高溫.八月上旬,台北市熱爆到攝氏39.3,打破台北氣象局設站百年來的最高溫記錄.依據媒體報導,最近連大陸新疆,氣溫也飆上40.中國各省,,也都有40多度的高溫. 真令人難以消受.美國也有破歷史紀錄的45度高熱氣溫,歐洲許多國家有不少新體驗,包括希臘雅典,奧地利,蘇格蘭等地,都因高溫發生森林草地大火.氣候異常現象,舉世皆然.台灣這幾個禮拜,白天高溫也讓人受不了.炎熱氣候,似乎年年高升,全球各地區,在一年四季裡的天氣,也突然產生異常變化.時而異常寒冷冰凍,時而火炎熱浪.有些地區長期乾旱,而有些地方卻劇雨成災.有時春夏飄雪,或冬季反常高溫炎熱,四季時序真的也零亂了.這種現象,確使人驚慌, 這個地球怎麼了!

    自前幾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2006年贏得奧斯卡獎紀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 .警告關於全球暖化的威脅,告訴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所面對的氣候變遷問題.讓普羅大眾, 關心地球氣候暖化所造成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人類近百年來,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氣,是破壞地球臭氧層,造成氣溫上升的主要元凶.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生產能源, 早先大量燃燒煤炭,產生煤灰,二氧化碳, 造成空氣汙染. 進而使用石化燃料, 製造更多化學氣體,二氧化碳和許多化學物質,對地球環境一直不停破壞.我們的直覺,都認為工業製造是地球環境破壞的主凶.但是,最近有人用心去調查,分析,研究.發現人類在生活上的食物,確實和地球環境影響關聯性很大.我們每天每餐飲食的食物,所製造的二氧化碳,甲烷氣體息息相關.從當前,地球上有70億人口數來看,人類在食物上,所直接,間接流程中,對環境影響和二氧化碳甲烷氣體的產生,有極大的因果關係.有一本書 [一座發燒小星球的未來飲食法].是作者 安娜.拉佩[Anna Lappe].所進行研究調查的心血著作.是認為,改變食物的生產方式,或改變我們的飲食選擇.餐桌上的食物和人類的嘴巴,是可以解救我們這個發燒的地球.只要普羅大眾,都能有正確的認知,並改變日常生活飲食方法,結合群體力量,大家都能夠為這個苦難的地球,盡一分心力的.

    有人說,人類的牙齒結構,和牛,,,猴子一樣,應該是跟牛,,,猴子等動物相同,是要吃草物,蔬果為主.只是因為人類有發達的頭腦,又太聰明.發現用火來燒烤肉類,是非常美味又可口.飲食已不是僅僅為身體生存而已,魚肉,山珍,海味的調理烹煮,更是表顯生活享受與富裕.所以人類的發展歷史,就常跟美食相伴.隨著生活條件的提升,經濟的繁榮,讓人類更有能力去追求飲食的滿足.也因此,近百年來,為滿足現代人類的食物需求,而發展出龐大的食品產業,對全世界大眾生活飲食習慣,產生重大的影響.食品產業工業化,擁有雄大資本能力的企業集團,透過財力,影響力.掌握大地資源,大規模種植玉米,黃豆農作物,以供飼養牛群,豬隻.過程中,耗費大量能源,水源.依據統計,飼育場的牛,消耗高達十六磅穀物和大豆,卻只能提供人類一磅牛肉.之後,再將牛肉,豬肉品加工製造眾多肉類產品,更精製各種肉品加工食品,行銷全世界.並以教育性的行銷手段,讓各地區的新生代,只認識這些加工食品,做為他們的食物選擇,而忘記大地原本生長的自然食物.才是大家所應該飲食的健康物品.

    本書內容,作者從餐桌上食物造成的氣候危機,來探討糧食系統對環境的殺傷力.這個工業式的糧食系統,極盡所能地追求更大,更快,更廉價,更大獲利.卻極少關注所付出真實的成本,包括土壤與水,,植物福祉.農民與農場工作者的健康,以及氣候成本.尤其有關對氣候影響和能源的耗用,被蓄意或操縱性的讓世人忽視.在書本裡,以理性的統計分析探討,關鍵主要的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從各類排放量比例,以能源,工業,林業,農業交通,分別最大量.但是如從食品的產銷歷程分析,食品自播種生產,到端上餐桌,歷經生產,加工,配銷,銷費,到廢棄,最後產生垃圾.現代食物鏈的每一個步驟,均產生相當等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土地轉成農作物與畜牧用地時,排放的氣體,農業工廠與食品加工耗費能源所排放的氣體加總,全球食物鏈的影響,可能佔約地球暖化效應的三分之一.大自然土地上,孕育生長萬物,依四季時序,提供地球上動,植物生存所賴各種食物,且又回歸大地.千萬年來大地萬物協調和順,生生不息,循環不絕.但是近百年來,在超大型農產食品企業操縱下,人類飲食習慣,被這些加工食物引導控制,更且對加工食物的提供,而耗用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人類在無形中,也成為影響大地環境的幫凶. 總歸而論,人類口中食物的醒覺,不再去食用被操作的加工食品,決心使用大地自然食物,龐大的口嘴力量,應該可以減少加工食物的供給,進而減輕這個地球溫室氣體的產生.

    這本書裡,提供我們為氣候友善飲食的七大原則.是我們生活上,很容易身體力行做到的事,我認為是作者的善心和普世大眾都可執行的事情.雖然是一些家常便飯老生常談的事項,但是,仍有它深遠的道理存在,確值得我們效法.

    1.購買真食物:購買大地自然生長,依四季時序產出蔬菜水果食物,選擇有機生產,避免基因改造,和加工食品,認識各類肉品加工的垃圾食物,不要食用.
    2.把植物放進餐盤:肉類和乳製品耗用大量的農作資源,更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肉品類對人身體,也有許多壞處,減少肉類加工品需求,改食用有機蔬果,盡可能選擇素食,讓餐桌上有健康安全的自然食物.
    3.別神經.吃有機:加工食品充滿人工合成添加物,確實對身體產生危害,唯有食用自然機栽種的食物,可保健康,也對那些化學添加物食品減少需求,進而減少那些加工食品的製造.同時,更要瞭解有機食物的真實本質.
    4.改買在地食材:在地食材是依照當地水土生長,具有大地自然風味,而且依據時序生產,每個地方都會有特殊產物.即新鮮又便宜.外地運送之食物徒增成本也不新鮮.真正有營養又新鮮的食材,是當地當季的生產食物.
    5.把豆子吃光...冰帽正在溶解:珍惜所購用各類食物,以夠用就好,避免浪費及產生垃圾廢棄物.對地球資源妥善運用,餐桌上的食物要有效使用.減少過度消耗能源,結合大家力量,讓多難的地球,能停下休息片刻.
    6.捨棄層層包裝:用來包裝食品和飲料的紙板,塑膠,紙盒,瓶罐,保麗龍,等材料,在全球暖化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而這些包裝常常過度使用,且一用即丟棄,變成廢棄物.對食物並未增加效能.生活上應該捨棄過度的包裝物品.
    7.自己動手烹調:開始養成自己購買當令食材,自己動手,收回自己烹飪栽種和創造自己食物的權利,享受自己烹調的樂趣.減少外食,及避免購買各類加工食品,讓加工類食品的需求減少,也減輕產製這些加工食品的系統性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的產生.

    作者呼籲普世大眾,我們每天有三餐機會,來協助這個發燒的地球,減輕溫室氣體的產生.雖然我們不容易干涉,擁擠龐大力量的食品加工生產企業,來改變它們的生產運銷體系的運作.但是普羅大眾,可以自行選擇,減少加工食品的耗用,進而減少這類加工食品的需求.透過需求與供給的調整,這些加工食品,是可以漸漸減少.其實,當前環保意識已深入在大眾心裡.像有機植物食材的栽種,日漸普遍.素食主義.也不是宗教團體所獨鍾,已為大眾所接受喜歡.有些地區,更鼓勵減少肉類食品,前些日子,媒體報導瑞典國家,對餐廳菜單,也以食物的碳排放量多少,來作菜單定價.牛肉品碳排放量最高,因此,其價格特別貴,以價制量的觀念,真令人敬佩.我想,我們應該也都要有拋棄肉類及加工食品的認知和理念,大家以日常生活行動,來響應正確的飲食方法,既可保身體健康更,能為這發燒的地球,盡一分心力.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蜜蜂消失後的世界-讀書心得

      2013. 07

        在昆蟲世界裡, 蜜蜂確是一個很特別的物種. 在牠們的生活領域裡, 有嚴密的結構組織, 分工合作, 有條不紊, 常使人敬佩它們的效率. 蜜蜂從遠古時期, 就被人類接觸認識. 甜美的蜂蜜, 是人類喜歡的食品. 至今, , 美國家早餐桌上必備的食物. 蜂蠟, 也是自古時候就被多種使用的聖品, 蜜蜂, 除了提供人類生活上的蜂蜜, 蜂蠟外, 對大地花草植樹傳播花粉的功勞甚巨, 當蜜蜂忙著吸食花蜜的同時, 在不知不覺中, 牠做了大自然最重要的工作. 牠毛茸茸的身體, 從雄蕊花頭上, 攜帶花粉到雌蕊的柱頭上, 使植物的胚珠, 卵細胞與精細胞受精. 讓各種蔬果, 瓜菜, 能夠受粉結果. 蜜蜂, 在花朵繁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但牠同時也是受益者, 醣分豐富的花蜜, 和充滿蛋白質的花粉, 也是蜜蜂僅能消化的天然食物. 但我們不只要為繽紛的花朵而感謝蜜蜂, 人類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食物, 或是說平均一個人吃三口東西, 就有一口是蜜蜂授粉的. 世界上, 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經濟作物之所以能夠存在, 應該歸功於蜜蜂. 蜜蜂對於大地上人類, 以及各種植物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人進一步去瞭解, 可能就會被大家所疏忽. 愛因斯坦曾預言,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的話, 人類只能再活四年.] . 因為沒有授粉, 就沒有植物, 就沒有動物, 就沒有人 . 這是一句值得讓人深思的警語.

        蜜蜂, 是一隻小小昆蟲. 但是牠們是集合族群團體, 共同群體生活. 每天按各自職責, 勤勞工作. 自古以來, 就有蜂農專門飼養蜜蜂, 對蜜蜂的生活生態, 投入許多心血來照顧養護, 但是長期以來, 就會發生蜜蜂群體生病, 或突然消失. 這是非常令人煩憂的事件. 蜜蜂神秘失蹤, 確有全球的危機性 . 雖然從早年, 都有專門機構單位, 在研究探討蜜蜂群體失蹤問題. 由蜜蜂族種, 基因庫,  DNA, 到其活動分佈地理環境, 氣候變遷, 以及農作物藥品等各種因素, 都加以分析研討, 但卻是仍沒有一個完整性的結論. 可是世界各地區, 經常就有蜜蜂族群消失的現象, 甚至益形嚴重. 最近有一本書, 為蜜蜂神秘消失的全球危機大調查, 而編寫的 [蜜蜂消失後的世界] . 由愛麗森.班傑明和布來恩.麥考倫兩人合著. 這是一本專門探討有關蜜蜂的文獻. 這本書, 是他們從自己親自養育蜜蜂群的經驗, 來研討蜜蜂生活世界的歷史因緣, 發展過程, 和各地區所發生的問題, 有系統的敘述. 讓我們也能明瞭與思考, 有關蜜蜂的生存, 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協助等這些問題期望大家能出一些力量, 共同參與.

         從這本書的調查追蹤過程裡, 可發現幾百年來, 蜜蜂的生存世界, 真是多災多難. 只因為人類對蜜蜂的需求太複雜. 原本蜜蜂的生活生態很單純, 蜜蜂僅是為蜂群的生存, 而不停分工合作, 採集花蜜花粉, 製作蜂蜜, 建造蜂窩, 蜂蠟. 以養育幼蜂, 維持蜂群綿延生存.我想, 這是各種動, 植物的本能生存之道. 但是聰明又自私的人類, 發現蜜蜂所產生的蜂蜜, 是令人沉迷的美妙食品, 蜂蠟也是不易取得的多種用途聖物. 另外, 採集花蜜所帶來的授粉行為, 更是花果植物, 難以替代的效果. 因此聰慧的人類, 就從人工方法來養育蜜蜂, 以便源源不絕的來利用蜜蜂, 以獲取蜂蜜, 蜂蠟. 進而對花卉果樹的授粉作業, 採行工業化的蜜蜂授粉工程, 完全脫離蜜蜂原始的自然生態世界. 在書本裡所記述, 美國加州中央谷地的幾萬公頃的杏樹產業的授粉作業, 要在杏花開放的短期時間裡, 運送幾千量卡車, 幾百萬蜂群, 來回奔波. 不管蜜蜂的承受和折磨, 也不在乎蜂群生死, 只為達到受粉目的, 可說不擇手段, 真是讓人同情這些蜜蜂的境遇. 人工養育蜜蜂的產業, 雖然蜂農也會為照顧蜜蜂的活存, 投入許多的關心. 但是, 長期以來蜜蜂, 所受到的內外各種挑戰危害, 真是層出不窮, 綿綿不斷. 突然群體消失的蜂群, 一再發生, 其原因至今仍沒有很明確定論, 確實另人擔憂.

       從各種資料訊息裡, 可整理出危害蜜蜂生存的因素, 大概可歸納下列幾項:

1. 蜜蜂本體的病源: 蜜蜂的原生地, 最早期遍佈地球上的各角落, 有在高山, 丘陵地, 或平原. 有的是在寒冷地區,或溫暖區域,並且各自適應其生長基因. 但是自從人工飼養後,各種蜜蜂族群的交配, 把各區域的蜜蜂體質變化, 連帶一些病毒源體也滲入.如蜂蹣甲蟲以及真菌病毒,造成蜂群衰竭失調症, 致使蜜蜂群體的死亡消失. 而令人遺憾的是, 這些病源, 至今仍無有效的解決之方法.

2.地理環境的遷異: 由於人類生活領域的擴充, 把許多原是林野草原或平地區域,闢建為人類居住的都會社區. 而這些環境, 本來是花草樹林生長開花的天地, 也是蜜蜂成長生存的環境. 幾十年來, 新開墾建設的地區快速增加, 更壓縮蜜蜂的活動範圍. 野生蜜蜂的生長空間減少, 現在蜂群的活存, 大都依賴人工養殖生存.

3.氣候溫度的變化: , 植物的生活循環, 大都依循大地四季變化. 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冷暖交替, 冬去春來, 天氣暖和草木花開, 正是萬物活動開始. 蜜蜂也是依照這個季節成長活動, 準備採集花蜜. 但是近數十年來, 氣候變化無常, 冬天不冷而溫暖, 春天卻常急冷, 極端氣候和溫度的無常變化, 也令蜜蜂無法適應時序的大幅變動而活存.

4.農藥噴灑的效果: 現代農業的經營為了減少病蟲害的侵擊增加收穫量就常會噴灑殺蟲劑及農藥等化學藥劑, 以為防範病蟲害. 但這些能殺害病蟲的藥劑, 對昆蟲類的蜜蜂, 在採花蜜授花粉時, 無法避免殘留藥劑的波及 , 一樣會造成傷害或死亡. 似乎尚沒有辦法, 來排除蜜蜂, 不被農藥殺蟲劑的傷害可能性.


5.授粉產業的影響: 應用蜜蜂採花蜜授粉的天性, 來經營有計劃的花果生產, 所必要的媒介授粉作業, 本來是一種兩相得益的好事, 但是花果農, 為了最大經濟效益, 而將蜜蜂當作是一項工具來使用, 在一年之中, 僅是在蔬果開發時段, 急切的利用蜜蜂授粉, 而且不顧蜂群的負荷或死活. 另外在寒冬及花粉短缺時段, 蜜蜂的活存, 就只有聽天由 命. 花蜜授粉產業, 如果能較人性化, 應該對蜜蜂的生存是有助益的.當然, 對現在蜜蜂生存危害的因素及變數仍然很多, 但是僅就上列幾項, 已是讓人無限擔憂. 是不是在我們所能看見的未來, 真的蜜蜂會消失無蹤

        一般的大眾, 對蜜蜂的瞭解認識不會很多, 對蜜蜂的活動生存, 也無從下手來協助. 我們只能盡力改善環境, 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 愛護自然花草林木, 建立一個清潔良好的大地環境, 讓蜜蜂仍能保有一個活存空間 .同時, 當我們看到蜜蜂飛舞在花朵之間, 要給與真誠關心和尊重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台灣的生態旅遊 -讀書心得

       2013. 06

       [台灣的生態旅遊] 這本小冊子, 當我翻開它時, 不禁從頭到尾, 一下快速瀏覽一遍. 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書, 尤其對山水旅遊有極度興趣的人, 感受深刻, 也激發心裡共鳴. 從年青時代, 我就喜歡攀登台灣高山, 民國六十年代起, 那時尚年青力壯, 也有一些登山同好伙伴, 就經常到台灣各地高山峻嶺攀爬. 當時的登山設備還很簡陋, 山林道路仍還未普遍開闢, 在原始山路崎嶇彎曲上下攀登, 雖然很辛苦, 但是, 接觸高山純樸生態風情之美, 那種開懷吶喊心境, 至今還留存在心底, 歷久如新. 在本書裡所提到許多旅遊地點, 除大眾旅遊的遊憩景點外, 像拉拉山自然保護區與巴福越嶺道, 棲蘭, 明池神木園區, 北大武山國家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砂卡礑步道,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與嘉明湖, 宜蘭龜山島, 能高越嶺道和光被八表石碑, 尖石鄉之司馬庫斯, 阿里山之達邦, 達那伊谷, 還有最近走訪的台東森林博物館, 台東旭海的阿一旺古道等地區, 都是曾經是留下足跡的所在. 雖然現在年歲已大, 也不再適合高山峻嶺挑戰, 但心仍嚮往這些山林生態之旅.

      本書作者楊秋霖君, 是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 曾是林務局主管官員,長期參與台灣森林業務的管理和事務, 對台灣山林生態有專業學術外, 更有親身投入的珍貴經驗. 他從實務面來編寫這本[台灣的生態旅遊] 一書, 除敘述生態旅遊的意境, 內涵與精神外, 並針對台灣具有發展生態旅遊條件的景點, 分析其核心價值與差異性, 舉出在生態旅遊發展之優勢, 劣勢與機會. 並從生態旅遊的背景與歷史, 結合生態保育倫理, 生態美觀學, 強調向自然學習的重要性. 同時也對台灣未來發展生態旅遊之問題和推展模式, 分別提出重要觀點.

      從生態旅遊發展歷史觀察, 生態旅遊是起源於戶外休閒活動. 早年僅是那些皇親貴族,有錢人士所安排的狩獵, 探險活動. 在大自然森林裡, 享受原野青山綠水的奔放歡愉.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 生活富裕後, 有能力來分享, 這種親近大自然或山水美景的活動, 在辛勞工作之餘, 休閒旅遊也漸漸成為調劑身心的風潮. 另方面, 也演變成現代文明生活的一部份, 同時更為多元化, 從本地郊野, 國內景點, 到國外地區. 從平地, 原野, 湖泊, 到森林, 高山峻嶺, 都是安排旅遊的地方. 時間也可從一, 二天或三, 五天. 甚至一週, 一個月, 幾個月不等. 尤其在現代都會生活的人, 已漸嚮往自然原野, 林木山水的青翠和寧靜. 一有閒暇, 總會安排到附近山林或淺山, 深山去旅遊, 接近大自然. 但隨著旅遊的普遍化,對景區的影響和衝擊, 也日益增加. 因此有一些先賢有遠見之士, 提出卓見, 提供大眾和主管單位的認知. 休閒旅遊, 應該重視土地倫理與生態美學, 認為土地是群集的概念, 應納入土壤, , 動物, 植物. 人類是這個群落的成員, 應本著愛與尊重的心情使用土地. 無論如何, 要讓生態環境, 山林大地, 與生存的動物和生長的植物群體彼此尊重, 相輔相成, 永續伸延.

      台灣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區, 36千平方公里的面積裡, 有豐富的山林資源, 有許多河流,湖泊. 孕育無窮的原生動物, 植物. 海拔從平地到海拔近四千公尺, 有三分之二的高山峻嶺, 氣候有亞熱帶, 溫帶,至寒帶的山林, 風景秀麗, 生態豐富. 確是人稱寶島所在.台灣有原始山林, 那是非常幽美令人嚮往的地方. 早年這些原始山林尚未開發, 僅有原住民生活狩獵山徑, 後來是官方為管理和通貨需要開闢步道, 以及日據時代, 為砍伐台灣珍貴原始林木, 而闢建的森林鐵路和相關山路, 與東西橫貫公路開闢. 這些早期的路徑, 就是登山的基本路線. 進而開發出許多的高山登山路線, 也延續發展出台灣生態旅遊的各條途徑. 沒有到台灣深山林野, 不能體會台灣的美麗與壯偉. 也因此, 近幾十年政府配合大眾需求, 也成立相關主管單位, 專責管理, 劃分區域, 投入經費人力, 做有系統的管制. 如林務局所轄風景區, 國家公園管理處, 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等. 確實對台灣山林生存保護 有相當的成效. 但是不斷成長的旅遊人口, 對生態環境 確是有難以避免的衝擊. 因此生態旅遊的基本概念, 是要強調生態旅遊, 應對當地自然與文化的衝擊最小, 對所在地主有最大的經濟效益, 遊客也能得到最大的遊憩滿意度. 所以台灣推展生態旅遊策略, 要從大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坐落土地民眾的權益尊重, 和旅遊大眾的滿意收獲, 等各方面取得共贏, 才是圓滿的.

       休閒旅遊現在已成為全民運動. 台灣各地旅遊風景區, 隨時都有大批的旅遊群眾, 不論是週日假期, 或平常日子, 來來往往的遊客, 常聚集一起, 顯得人潮滾滾. 但是, 許多旅遊活動大多熱鬧有餘, 而卻品味不足. 如何做有效引導教育, 當然這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本書作者, 在序文內提到, 生態旅遊強調之五大精神: 如基於自然與文化重視, 環境教育喚起, 保育意識支持, 地方永續發展,利益回饋社區等, 應該是非常重要觀念 .雖然各種旅遊型態方式很多, 但是, 能令人身心深刻回味的, 應該是自然生態旅遊活動. 本書特別對台灣一些, 自然保護區, 國家公園, 國家森林遊樂區, 離島等, 幾個旅遊景點, 以專業角度, 做客觀分析, 並就其優勢,劣勢,機會做真實的敘述. 讓我們能得到明確的知識, 也希望普羅大眾, 對生態旅遊有更深刻的認知. 讓生態旅遊活動能永續發展.